<track id="ylwts"><strike id="ylwts"><ol id="ylwts"></ol></strike></track>
      1. <p id="ylwts"><label id="ylwts"><menu id="ylwts"></menu></label></p><acronym id="ylwts"><label id="ylwts"></label></acronym>
        <acronym id="ylwts"><strong id="ylwts"><address id="ylwts"></address></strong></acronym>

          1. <acronym id="ylwts"><label id="ylwts"><menu id="ylwts"></menu></label></acronym>
          2. 手機版
            當前位置: 百鳴 > 政府組織 > 地方政府 > 山東政府

            聊城市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聊城市
            網站熱點:
            市科技局,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文化和旅游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2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4 9:22:01
            網站介紹:
            聊城市人民政府
            網站百科

            歷史沿革/聊城市

            聊城地區歷史悠久.唐虞3代,聊城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谷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聊城、茌平、東阿、陽谷、高唐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并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是時,聊城、東阿、陽谷、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聊城、東阿、莘縣、陽谷、高唐、臨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

            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聊城、茌平屬青州部平原郡,莘縣、冠縣、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陽谷為縣王國,東阿仍屬兗州部東郡。

            晉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莘縣、冠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東阿、陽谷屬濟北國及東平國。

            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后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陽谷、東阿屬濟州部濟北郡,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初廢郡存州,后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谷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地理情況/聊城市

            構造

            全市地質構造屬華北地臺(Ⅰ)的一部分,聊考斷裂帶又將全市分為2個二級構造單元,其西部為遼冀臺向斜(Ⅱ1),東部為魯西臺背斜(Ⅱ2)。遼冀臺向斜中有2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臨清坳斷區(Ⅲ1)和內黃隆斷區(Ⅲ2);魯西臺背斜中有1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茌平坳斷區(Ⅲ3)。其次,自西向東又分7個四級構造單元:館陶凸起區(Ⅳ1)、臨清凹陷區(Ⅳ2)、新集凸起區(Ⅳ3)、莘縣凹陷區(Ⅳ4)、桑阿凸起區(Ⅳ5)、陽谷凸起區(Ⅳ6)、東阿凹陷區(Ⅳ7)。區內分布許多斷裂,其走向一般呈北東向。較大的斷裂為聊考大斷裂,其次有冠廣斷裂、冠縣斷裂、堂邑斷裂、聊城斷裂、茌平斷裂、東阿斷裂、館陶斷裂、馬陵斷裂,另外還有許多小斷裂。聊考斷裂,北自茌平,南至河南蘭考,全長270公里,市內長度110公里,是市內遼冀臺向斜與魯西臺背斜的分界線,同時控制著市內第三系的發育及構造形態的發展。冠廣斷裂,西自冠縣,穿過聊考大斷裂,東至廣饒,全長290公里,市內長度約100公里。該斷裂北盤下降,南盤上升。冠縣斷裂,北自臨清石槽,南至冠縣梁堂,與冠

            廣斷裂相交,全長約60公里,其北端是臨清凹陷與新集凸起的分界線,南端是臨清凹陷與桑阿凸起的分界線。堂邑斷裂,自莘縣董杜莊向西北延伸,經過堂邑,至博平與聊考大斷裂相交,全長約73公里,其南盤為下降盤。聊城斷裂,其東北在聊城交于聊考大斷裂,西南在莘縣河店交于堂邑斷裂,全長約40公里,是北盤為下降盤的斷裂。茌平斷裂,為東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茌平王老,南至陽谷七級,全市約55公里。東阿斷裂,位于市內最東部,是西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東阿高集,南至陽谷張秋,全長約50公里。館陶斷裂,位于市內最西部,該斷裂將北館陶構造一分為二,使斷裂帶兩側孔店組地層與奧陶紀灰巖接觸。馬陵斷裂呈北西走向,全長約15公里,北東為下降盤。該斷裂帶是臨清凹陷與河南內黃隆起的分界線。

            地層

            自晚第三紀以來普遍接受了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積,主要為黃河泛濫沖擊物和洪積物,除東阿沿黃河一帶不足50米高的10座孤山有古生界奧陶系灰巖出露處,其余均為新生界第四系所覆蓋。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270米,以臨清、莘縣、高唐一帶厚度較大。第四系包括全新統和更新統,更新統又分上、中、下更新統。全新統主要為沖積物和洪積物,沉積厚度7~25米,廣泛分布于全市;更新統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厚30~260米。第四系以下有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冠陶組;下第三系東營組、沙河街組、孔店組;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奧陶系、寒武系,還有古生界變質巖等。

            氣候情況/聊城市

            聊城市地處山東省西部,北緯35°47'--37°03′,東經115°16′-116°30′,總面積為8590平方公里,全市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坡降約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征,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大陸地度為62.8-64.8,年干燥度為1.7-1.9。聊城春季干旱多風,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氣溫下降快,太陽輻射減弱?偟目,聊城市農業氣候資源較為豐富,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全市年平均氣溫為13.1℃,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2.5℃;7月份較熱,平均氣溫為26.7℃。全年≥0℃

            積溫4884--5001℃,全年≥10℃積溫4404--4524℃,全市范圍內熱量差異較小,熱量分布東南部東阿縣偏多,西北部臨清市偏少。無霜期平均為193-201天,初霜日平均出現在10月24-28日,最早出現在10月6-11日,最晚出現在11月10-22日;終霜日平均出現在4月9-14日,最早出現在3月23日,最晚出現在5月5日。年平均降水量578.4mm,最多年降水量為1004.7mm(茌平,1961),最少年降水量為 187.2mm(臨清,1992年),全市降水分布東南部多于西北部。全年降水近70%集中在夏季,夏季易出現局部內澇。秋季雨量多于春季,春季干旱發生頻繁,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冬季降水最少,只占全年的3%左右。全年降水多集中于農作物生長期內,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全市光資源比較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67小時,年太陽總輻射為120.1-127.1千卡/cm2,有效輻射為58.9-62.3千卡/cm2。

            全市氣候資源比較豐富,且可由黃河水灌溉彌補,所以本市氣候對多種農作物有較好的適應性,因此,種植業歷史悠久,成為華北主要作物棉花、小麥、玉米、林果、蔬菜的集中種植區。同時,自然災害出現頻繁,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冰雹、大風、干熱風、低溫連陰雨、霜凍等,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氣溫

            聊城市年平均氣溫為13.1℃,臨清市*,為12.9℃,東阿*,為13.4℃。在地理位置的變化上,氣溫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高。氣溫的季節變化明顯,冬季氣溫*,1月份平均氣溫為-2.5℃,是全年中最冷月份;夏季氣溫*,7月份平均氣溫為26.7℃,為全年中較熱的月份。氣溫年變化特點: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氣溫下降快,夏季易出現持續高溫天氣,春季3-4月份的月平均增溫與秋季10-11月份的月平均降溫幅度分別達7.5和8.0℃。全市極端*氣溫平均值為41.1℃,觀測到的*值為41.6℃(陽谷、莘縣);全市極端*氣溫平均為-21.4℃,觀測到的*值為-22.7℃(莘縣,1971)。

            降水

            聊城市年平均降水為578.4mm,時空分布不均。其中,冬季降水量最少,為17.9mm,占全年降水量的3.1%;夏季降水最多,為371.8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3%;春、秋兩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32.6%。從降水量與氣溫變化的搭配上看,屬雨熱同季型。各縣市區之間,降水差異不太大,年平均降水量東阿最多,為614.3mm,臨清最少,為557.1mm。全市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豐水年,年降水量*值高達1004.7mm(茌平,1961),枯水年降水量最小值為187.2mm(臨清,1992)。一日內*降水量為328.7mm(東昌府區,1985.7.24)。

            太陽輻射與日照

            全市光資源充足,年太陽總輻射為120.1-127.1千卡/cm2,有效輻射為58.9-62.3千卡/cm2,在全省屬中高值區。太陽輻射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明顯減弱,冬季最小。全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67小時,全年中,日照以5月份最多為274小時,1月份最少為170小時。各縣市區之間略有差別,東北部茌平、高唐較多,西南部莘縣、陽谷較少。

            濕度與蒸發

            聊城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7%,其中,7-8月份相對濕度*,為80-82%,春季3-5月份最小,為58-60%,其余各月為60-80%。全市各地相對濕度的差異較小。年平均相對濕度的年際變化范圍在65-69%,是年際變化比較穩定的氣象因子。年蒸發量全市平均為1882mm,*為1994mm(茌平),最小為1688mm(陽谷)。每年中,6月份月蒸發量*,平均為344mm,1月份最小,為50mm。

            聊城市全年平均風速為3.4米/秒,月平均風速隨季節的變化規律是:春季風速較大,4月份月平均風速*,為4.5米/秒;夏季風速較小,8月份月平均風速為2.5米/秒,但在局地出現強對流天氣時,也能出現短時大風。平均風速的地理變化是北部偏大、南部偏小。全年最多風向為南風、偏南風,出現頻率為44%,又以春季出現的頻率*;其次為北風、偏北風,出現頻率為30%,冬季出現次數較多;東、西風在全年出現次數較少。

            氣象災害

            聊城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但同時又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多年來各種自然災害一直是制約我市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進入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各種氣象災害有加重發生的趨勢,本市經常出現的氣象災害有:旱澇、冰雹、大風、干熱風、低溫連陰雨、霜凍等。

            旱澇災害

            旱澇災害對我市農業生產危害較為嚴重,是聊城市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其中旱災危害面積*,發生最頻繁。椐聊城縣志記載,近兩千年來,出現較大旱災370余次,澇災330次,長期以來,我市處于旱澇交患之中。近三十年來,我市干旱有加重發生的趨勢,由于本地區受季風環流影響,季風氣候十分明顯,各季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冬、春雨雪稀少,夏季雨量充沛,易于形成春旱夏澇,又因高空西風帶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南北活動位置及進退時間的變化,造成年際降水變率大,極端性強,故旱澇得以發生。我市自有氣象記錄以來,大旱和偏旱年3—5年一遇,大澇和偏澇年4—5年一遇,根據旱澇在一年中出現的季節不同,可分為春旱、初夏旱、盛夏旱、秋旱和春澇、夏澇、秋澇等主要類型。暴雨是造成局部內澇的主要原因,年平均出現日數為1.9-2.6日,有85-96%的年份會出現暴雨,集中出現在7-8月份,以臨清市出現最多。通過資料分析,聊城市旱災多于澇災,所以抗旱防澇的重點應放在抗旱上。

            冰雹:

            我市每年有不同程度的冰雹災害發生,冰雹是一種偶發性和局地很強的災害性天氣,影響我市的冰雹大多是自西北而來,向東南或東北而去。臨清市、冠縣、高唐、陽谷及東昌府降雹次數最多,災情最嚴重,全市平均每年冰雹發生次數0.6—1.6次,冰雹主要發生在5—10月份,集中出現在5—7月份,

            6月份最多,占降雹總數的40%。在一日之內,冰雹多發生在午后至前半夜,發生在15—22小時的占60%以上,降雹持續時間比較短促,一般5—15分鐘。全市雹災面積平均每年達64萬畝,成災面積達43萬畝,每年都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失。冰雹發生時,常常伴有大風和暴雨出現。

            大風:

            大風通常是指瞬時風速≥17米/秒的風。大風天氣在我市一年四季都能發生。全年平均大風日數為16-25天,最多年大風日數為38-95天。其中,春季大風日數最多,約占全年大風日數的二分之一,形成我市春季多大風天氣的特點。此外,初夏(6月份)大風日數也較多。大風風向多為北風或偏北風,大風多出現于5-6月份,天氣轉型期。在農作物生長季節,大風常常造成農作物倒伏,嚴重時會引起減產。

            干熱風

            也稱干旱風,是影響我市冬小麥高產、穩產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它是在冬小麥生育后期出現的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天氣現象,它容易導致冬小麥灌漿期內水分平衡失調,造成植株脫水,導致小麥千粒重下降。我市每年都有干熱風發生,只是出現的時間、范圍、輕重不同,年平均重干熱風日1.5—2.4天,輕干熱風日3.9-5.3天,集中出現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干熱風持續時間越長,對冬小麥造成的危害越重。我市范圍內,以莘縣平均出現干熱風的日數最多,年率較高。

            低溫連陰雨:

            我市作物生長季節,常出現低溫寡照及連陰雨天氣,對農業生產十分不利。根據發生的時間分為棉花春播期、麥收期及秋季低溫連陰雨。4月中、下旬棉花、花生等春作物播種期,如遇上低溫連陰雨天氣,會給春作物播種帶來困難,使播種的作物造成爛種、爛芽、弱苗。麥收期間,在遇雨季開始較早的年份,往往會出現連陰雨天氣,影響小麥的打軋、曬場,使小麥霉爛發芽。秋季的低溫連陰雨,則往往造成棉花大量的蕾鈴脫落,僵爛鈴增多,降低棉花品質,對于大秋作物的灌漿成熟影響較大,同時也會影響夏糧作物的播種出苗。以上三種類型的低溫連陰雨天氣在我市出現次數并不太多,但是往往造成極嚴重的損失。

            霜凍

            我市在春秋季節里,也常出現霜凍。地面*溫度達到0℃以下,給農作物生長造成一定危害,通常稱為霜凍。首次出現在秋季稱為初霜凍,我市初霜凍日期一般在10月24日—10月28日,最早在10月6日,最晚在11月21日;最晚出現在春季的稱終霜凍,平均出現日期在4月9日—14日,最早出現在3月23日,最晚出現在5月5日。全市無霜期平均為193-201天,最長的年份為227天,最短為167天。

            農作物/聊城市

            聊城市主要農作物冬小麥、玉米和棉花,所需的主要氣象條件如下:

            冬小麥

            我市小麥品種為普通冬小麥,東阿等部分縣市也種植高筋小麥。當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18-16℃時播種較為適宜,我市冬小麥播種大流一般在10月上旬至中旬。當氣溫降到0℃時停止生長,一般在12月上旬,我市小麥進入越冬停長期,冬前積溫650℃左右,能夠滿足冬前形成壯苗的需要。大部分年份冬小麥能夠安全越冬。春季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0℃以上,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一般在2月下旬,我市冬小

            麥陸續進入返青生長階段。氣溫達到6-8℃時小麥開始起身,達10℃以上時開始拔節,這時期是冬小麥的需水臨界期,土壤濕度在65-70%較為適宜。冬小麥拔節至抽穗期是小麥需水較為旺盛的時期,一般每畝小麥日耗水量在4噸左右,此期內應及時根據天氣情況搞好灌溉,補充水源。抽穗開花期適宜氣溫為20℃左右,天氣晴朗、光溫充足、日較差大對冬小麥開花期生長較為有利。灌漿期適宜氣溫為24℃左右,該時期若遇連陰雨天氣,則會影響小麥灌漿,從而影響冬小麥產量的形成。我市冬小麥在灌漿期至成熟期間易受小麥干熱風危害,大風也極易引起小麥倒伏。我市冬小麥適宜收獲期一般集中在6月上旬。

            玉米 

            玉米是我市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廣泛用于飼料加工、淀粉生產等行業。我市春玉米較少,以麥田套種夏玉米為主。15-17℃是春玉米適宜播種溫度,夏玉米播種的適宜溫度為20-25℃。一般為減少套種玉米與冬小麥的共生期,也為防止玉米芽澇,我市通常在小麥收割前15-20天進行套種。玉米是喜溫作物,需要較高的溫度條件,特別是拔節后的生長旺盛期,需大量的積溫。我市熱量條件比較充足,能夠滿足不同品種玉米對熱量條件的需求。玉米也是需水較多的作物,我市夏季降水較為集中,雨熱同季,豐水年無需灌溉,干旱年需灌溉1-2次。我市玉米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有芽澇、拔節前期初夏旱、開花授粉期的低溫連陰雨天氣、大風等,特別是開花、灌漿期間遇低溫連陰雨天氣易造成授粉不全、缺粒、千粒重下降等。但大部分年份,我市氣候條件對玉米生長發育比較有利。

            棉花

            棉花是我市主要傳統經濟作物之一,據歷史考證,在明清時期就種植普遍,2

            0世紀的八十年代是我市棉花生產的鼎盛時期。1992年的嚴重干旱及大面積暴發棉鈴蟲災害,使我市棉花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加上其他社會因素,使我市植棉面積大幅度減少。棉花為喜溫、喜光、耗水量大又比較耐旱的作物,我市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宜棉花生產。當氣溫穩定上升到12℃以上,即可進行棉花播種,*適宜土壤濕度為55-65%,一般我市棉花集中播種期在4月上旬至中旬,但在多數年份播種前土壤墑情不足,需提前灌溉造墑才能達到*適播條件。我市棉花生育期間(4月16日至10月25日)≥10℃活動積溫為4220-4282℃,80%的保證率為4132-4210℃;日照時數為1444-1603小時;降水量為497-564mm,光溫水條件比較豐富,能夠滿足棉花生產的需要。但因這些氣象條件時空分布不均以及年際間的變化較大,也易在部分年份某些發育期造成一定影響。如苗期的低溫和高濕,易造成棉苗病害發生;裂鈴、吐絮期的低溫連陰雨天氣易造成棉鈴霉爛、脫落、棉絮變質等,影響棉花產量和質量。但從總體上看,我市棉花生長期間,光、溫、水搭配合理,除降水略顯不足外,光、溫條件均較適宜。
             

            自然資源/聊城市

            區位優勢

            交通便利

            聊城是山東省交通發達的城市,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沿濟聊館、濟青高速公路1小時可達濟南國際機場,4小時可達青島海港,沿京九線4小時可到達北京;疖嚻骄\行速度120公里∕小時。

            通信發達

            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網絡!傲某切畔⒏邸、“聊城政務網”是*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聊城市史志辦正在建設中的地情資料庫,將通過因特網為各方查閱地情史料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

            金融機構完善

            聊城市現有國有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設立的市、縣分支機構151家,辦理外匯存款、國際信用卡、國際匯兌、外匯買賣、國際貿易結算(進出口押匯、票據貼現、打包放款、國際信用證、保理、保函)等二十余種外匯業務,業務遍及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城市基礎設施完善

            具有完善的通訊、電力、供水、供熱及燃氣設施,6條鐵路專用線連接著糧食、棉花、石油、物資四個*儲備庫和1個保稅倉庫、1個集裝箱轉運站。城市管理不斷加強,城鄉面貌明顯改觀,水利、交通、能源、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逐步加強。

            投資環境優越

            聊城沃野平疇,氣候適宜,光照充足,整潔清新,聊城接待條件日臻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如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昌潤大酒店、中苑大酒店、東昌賓館、國奧大酒店等多家涉外星級賓館。

            一流的行政服務

            以“便民、高效、公開、公正”為宗旨,聊城市行政服務中心統一負責并在服務大廳集中辦理政府部門的行政審批和收費;負責客商的投訴服務;實行政務公開;實行首辦負責制,即從*受理的窗口辦理,中間不管經過多少環節,均由首辦窗口負責,直至結束。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進出口貨物可在當地報關驗收。

            *重要的機械制造加工基地

            農用運輸車、大中型客車、重型載重汽車、拖拉機、草坪割草機、劍桿織機、柴油發動機、麥稻聯合收割機、脫粒機、橡套電纜、光纜、磁力吸盤、油泵油嘴、各類軸承等產品門類眾多。
            *重要的紡織、造紙、化工、醫藥生產基地60萬紗錠、1萬臺織機的紡織企業規模,具有印染、針織、毛紡、紡織機械等多種紡織工業門類。320多種紗、布、服裝、針織復織產品。聊城是國家重點造紙基地,造紙能力100萬噸。聊城是全國重要的化肥生產基地。化工工業實力雄厚,尿素、三元

            復合肥年產均在100萬噸以上。高檔油漆、除草劑、飼料級磷酸氫鈣、改性高分子材料等精細化工產品發展迅猛。著名傳統中藥阿膠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出口量占全國90%。

            *北方重要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

            在聊城周圍,半徑400公里以內覆蓋2億多人口,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與市場,聊城現有各類專業批發市場40余處。聊城市城鄉集貿市場476處。

            *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

            聊城依托豐富的物產資源,圍繞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儲藏、運銷,發展起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72家。擁有國際領先的加工設備,廣大的海內外市場,是肯德基等世界知名快餐店的原料采購基地。肉牛出口居山東省*位,肉雞飼養、加工、出口居山東省第二位。果品、果汁、食用菌和速凍脫果蔬產品銷往五大洲40多個國家。

            土地資源

            據1985年土壤普查統計,全市總面積為1297.0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953.94萬畝,占總面積的73.69%,人均占有耕地面積高于全省和全國。

            土地利用

            市內土地可利用面積大,開發利用率高。據1985年土壤普查統計,全市總面積1297.03萬畝,利用土地面積1251.16萬畝,占總面積的96.5%。其中,耕地953.94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76.2%;園林18.02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1.4%;林地27.7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2.1%;居民、工廠、機關用地153.6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11.9%;交通用地35.43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2.7%;水域42.44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4.8%。未利用土地45.87萬畝,占總面積的3.5%,主要是沙荒鹽堿荒地。

            土地生產力

            據1985年土壤普查,按全國土地生產力分級標準,市內沒有一級地;二級地有253.3萬畝,占可利用土地總面積的24.2%;三級地478.2萬畝,占45.5%四級地234.5l萬畝,占22.3%;五級地84.19萬畝,占8%。各縣市之間有較大差異。二級地面積最多的是茌平78.65萬畝,占全縣面積的57.4%:三級地面積最多的是冠縣102.22萬畝,占總面積的69.3%,四級地面積最多的是陽谷59.47萬畝,占總面積的37.8%;五級地面積最多的是陽谷29.76萬畝,占總面積的18.99%;東阿縣劃出六級地0.88萬畝,占全縣面積的0.99%。

            水資源

            市內水資源分布不平衡,東部和東南部沿黃河一帶較多,西部和西北部高亢地區匱乏。

            地表水資源

            據全市14個代表雨量站1956~1996年實測,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6.7毫米,產水總量為48.7億立方米。其中形成地表徑流3.69億立方米,通過各級河溝泄入徒駭河、馬頰河、衛運河或被截留在河渠閘前,入滲補給地下水9.81億立方米,其余大部分轉化為土壤水,為自然蒸發所消耗。過境水資源比較豐富,黃河、金堤河、衛運河諸河道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66.22億立方米,其中黃河349.58億立方米,占沿境河道徑流量的95.45%。其它入境水資源很少,徒駭河、馬頰河多年平均徑流量0.32億立方米,僅在汛期入境。

            地下水資源

            市內淺層地下水的水文地質條件較好。除淡水廣泛分布外,還有微咸水與淡水相間分布,構成水化學垂直分帶的咸——淡、淡——咸——淡及全淡型結構,淡水分布面積占總面積的93.1%。其中,適宜開發利用的淺層淡水占總面積的81.9%。中層和深層地下水亦有較好的開發利用條件。據全市1990年評估,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總量為221.98億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為219.74億立方米,中深和深層地下水為2.24億立方米,分別占98.9%和1.1%。在淺層地下水資源中,因補給困難,更新緩慢,不得輕易開采的凈儲量為206,40億立方米,參與大自然循環,逐年更新綜合補給量為13.34億立方米。

            水資源可利用量

            根據市內水利工程設施、調蓄能力及地下水補給條件,全市

            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2.97億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為7.72億立方米(地表水徑流0.26億立方米,地下水7.46億立方米),沿境河道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5.25億立方米(國家每年分配引黃水量13.65億立方米,金堤河、衛運河僅1.6億立方米左右),其它徒駭河、馬頰河等入境水,因以攔蓄力低,可利用量很少。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石膏、石灰石、飲用礦泉水和溫泉水等。

            煤炭

            陽谷——茌平煤田

            沿黃河北呈西南東北展向,分布在莘縣南端、陽谷大部、聊城東部、東阿西部及茌平南部,地理坐標為東徑115°34’~116°30’,北緯35°54’~36°40’,面積2297.6平方公里,預測儲量(E+F級)217億噸。該礦田—1000米以淺煤層分布范圍廣,煤層層數多、厚度大,儲量豐富,煤質優良,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被評為全國一般礦種重大突破項目之一。

            聊城煤礦區

            位于聊城市東部和茌平縣南部,地理坐標為東徑115。31’57”~116。12125”,北緯36。5’38”~36·31`57”。該礦區為典型的華北石炭——二迭系煤田。礦區可采煤層8層,穩定可采煤層4層,大部可采煤層4層,局部可采煤層3層。按—1100米以淺煤層計算儲量,C級3.44億噸,D級9.42億噸。

            旦鎮煤礦區

            位于東阿縣境北部高集鄉旦鎮一帶。呈西南東北走向,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4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該礦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系太陽組,表土層厚度300米,總見煤厚度約一500米。共含煤14層,平均厚度6.85米。煤質為氣煤、肥煤、天然焦、無煙煤等。探明此礦儲量1.39億噸。

            冠縣——堂邑煤炭預測區

            該區沿馬頰河呈西南東北向條帶展布,位于冠縣與莘縣、聊城與冠縣、臨清與高唐交界區域,長92公里,寬5~16公里,面積700平方公里。含煤礦體為石炭二迭系沉積物,含煤7層,總厚度8.7米,見煤深度—1600~—2600米,預測儲量14億噸。

            石油和天然氣

            據勘察,油、氣儲集地段分布在莘縣、高唐大部,聊城、臨清中部,茌平西部和冠縣東部。

            中原油田三部油區

            該區位于東濮凹陷北沿,分布在莘縣西南部古云、大張兩鄉,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13公里,面積約390平方公里,生油巖體厚度約700~800米。探明石油儲量3000萬噸,天然氣儲量1萬億立方米。中原油田三廠設于此區,有生產油井330眼、天然氣井2眼,年產原油100萬噸左右,伴生氣1億立方米。

            莘縣凹陷生油區

            位于徒駭河與馬頰河之間,分布在莘縣北部、聊城中部、茌平西部和高唐大部,呈帶狀展向,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面積約2600平方公里,生油巖體約4333億立方米,頂板埋深1118~1439米,生油巖體厚度1389~1771米以上。

            冠縣凹陷生油區

            位于馬頰河以西,呈帶狀分布在冠縣大部、臨清中部和聊城市北端,南北

            長約75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頂板埋深1688米,生油巖體厚度2000米左右,體積2117億立方米。1989年勝利油田鉆井隊還在聊城市梁水鎮梁閘村附近打出賈2號探井,在此井—2400米處發現7米厚油氣層,在—2674~—2689米處發現15米厚的質地良好的油氣層。

            石膏

            據勘探,市內石膏礦主要有茌平——陽-谷預測區和堂邑預測區。

             茌平——陽谷石膏預測區

             分布在陽谷西部、聊城東部、茌平中部,呈西南東北條帶展布,南北長128公里,東西寬15公里,面積約1900平方公里。聊城軍王屯鉆孔,含石膏8層,單層厚度0.5~2米,總厚度9米,埋深700~1588米。

            堂邑石膏預測區

            分布在冠縣聊城、臨清高唐4縣市交界區域,呈西南東北條帶展布,南北長70公里,東西寬5公里,面積約350平方公里。聊城八甲劉堂古孔,寒武系灰巖中含石膏7層,單層最厚9米,累計厚55米,埋深2000米左右。

            石灰石

            境內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地層中,埋藏1200米厚的灰巖,露出地面的僅有東阿沿黃河一帶的10余座孤山,面積4.5平方公里,石灰巖總儲量計4300萬立方米。

            飲用天然礦泉水

            東阿泉飲用天然礦泉水賦存于第三系淡水泥灰巖巖溶隙中,可

            采水量250立方米/日,其動態穩定,地質環境優越。經水質動態監測驗證,水質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GB8537—87)命名的要求,是一種礦泉類型為鍶型,水質類型為重碳酸、氯化物——鈣、鎂型飲用天然礦泉水。

            聊城軍王屯溫泉

            聊古1井,位于聊城東郊軍王屯村東,地理坐標為東徑116°02′,北緯36°26′。此井為1977年勘探石油鉆孔,井深2337.72米。井內熱水自流而出,水溫52℃,*流量1800立方米/日,現控制在150~170立方米/日。水中含鉀、鈉、鈣、鎂、鐵、硼、鍶等陽離子和氯根、硫酸根、重碳酸根、氟、溴等陰離子,PH值7.4,總硬度138.5德國度,總堿度8.4l毫克當量/升,水中溶解氮、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熱水出口處建有村辦溫泉池。省地震局在此建有水化站,進行地震監測。

            動植物資源

            動物

            獸類主要有赤狐、貍、獾、黃鼠狼、鼴鼠、草兔、刺猬、蝙蝠等。鳥類主要有鷹、鷂、喜鵲、烏鴉、麻雀、黃雀、布谷鳥、啄木鳥、貓頭鷹、豆雁、家燕、鵪鶉、水鴨、白鷺、紅蘭頂、鳩、黃鵬、天鵝等。魚類主要有黃顙、黃鱔、鯰魚、赤眼鱒、麥穗魚、銀魚、船丁魚、泥鰍、鱭魚、刺鰍、水蛭等。甲殼類主要有蚌、蝦、蟹、鰲、螺、蝸牛等。昆蟲類主要有螳螂、蜻蜓、蟋蟀、螢火蟲、蚯蚓、黃蜂、蟑螂、螻蛄、牛虻及蝶類、瓢蟲類、草蛉類、蜘蛛類、食蟲蝽類、繭蜂類、蚊蠅類、蟻類等。爬行動物主要有蛇、蜥蜴、壁虎等。兩棲動物主要有青蛙、蟾蜍等。動物類藥材有33科36種,主要有土元、蛇蛻、全蝎、水蛭、蟾蜍、蜂巢、僵蠶、鱉甲、刺猬皮、雞內金、蜈蚣、蟬蛻、驢皮等。

            植物

            植物類130余種,主要有徑柳、杜李、酸棗棵、青蒿、堿蓬、茅草、芨芨草、苦菜、曲菜、沙打旺、水稗、莠草等;水生藻類有綠藻、金魚藻、狐尾藻等;食用菌類主要有木耳、蘑菇等。

            植物類藥材

            主要有5大類183種。根莖類有白茅根、蘆根、香附、地骨皮、地黃、藕節、半

            夏、桑根皮、天花粉等。果實類有亭藶子、免絲子、蛇床子、牽牛子、白蒺藜、大麻仁、杏仁、桑椹子、蒼耳子、地膚子、苦棟子、枸杞子、蓮子、柏子仁、枯萎、槐角、王不留、銀杏、棗仁、桃仁等。花葉類有槐米、野菊花、蒲黃、霜桑葉、側柏葉、石榴花、艾蒿等。全草類有大薊、小薊、紫花地丁、蒲公英、馬齒莧、青蒿、菌陳、益母草、車前草、瓦松、貓眼草、地綿草、透骨草、旱蓮草、羅布麻等。藤枝皮類有臭椿皮、桑白皮、桑枝等。

            綜合實力/聊城市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于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 

            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于北緯35o 47’~37 o02’ 和東經115o 16’~116 o32 ‘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偯娣e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57.5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干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

            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2001年末,全市企業單位1219個,事業單位1481個,機關單位1010個,全部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325020人。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 

            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龍山文化城?梢,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 

            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 

            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

            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制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 

            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云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 

            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后期,由于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 

            1937年“七七事變”后,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谷瘴溲b6萬余人,與日軍作戰80

            余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人民解放軍的后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游業成為新興產業。聊城是*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欄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于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藥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

            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網絡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絡。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絡!傲某切畔⒏邸笔*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特別是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聊城經濟發展迅速、百業俱興。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18.54億元,*產業增加值93.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8.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6.48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9.5∶43.5∶27.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734元。工農業總產值573.47億元。實有耕地面積553183公頃,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84畝,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3.01億元,糧食產量339.07萬噸,棉花產量6.58萬噸,油料產量27.70萬噸,水果產量34.99萬噸,蔬菜產量743.66萬噸,肉類總產量39.20萬噸,禽蛋產量30.10萬噸,大生畜年末存欄150.55萬頭,水產品產量4.58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92元。全部工業總產值410.4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3.64億元。全市工業企業362個,大中型工業企業102個(國有工業企業53個),小型企業260個。國有工業企業87個、總產值965123萬元,集體工業企業57個、總產值299471萬元,股份合作工業企業12個、總產值114154萬元,股份制工業企業84個、總產值1026504萬元。外商及港澳臺工業企業16個、總產值130033萬元,中央工業企業1個、總產值9577萬元,省屬工業企業2個、總產值52438萬元。出口總額1262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1%,進口總額4527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實際利用外資額36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5.3%。公路客運量1779萬人,公路貨運量881萬噸,電信業務總量126862萬元,郵政業務總量15218萬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科學教育蓬勃發展,文學藝術異彩紛呈;

            城市環境整潔清新,是山東省衛生城市;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隨著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市區集中供暖、供氣、以及東昌湖和古運河、徒駭河等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設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隨著4×60萬千瓦山東中華聊城發電廠一期工程的完工,全部投產后,聊城將成為*東部地區*能源基地之一!敖彼恰睂⒁运毺氐娘L韻,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行政區劃/聊城市

            聊城市位于北緯35o 47’~37 o02’ 和東經115o 16’~116 o32 ‘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偯娣e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57.5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干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

            東昌府區,是中共聊城市委、市政府駐地。位于山東省西部,東依東阿縣、茌平縣,南接陽谷縣,西連冠縣、莘縣,北靠臨清。地處東經115°14″—116°06″、北緯36°16—36°42″之間。全區轄10鎮4鄉和4個辦事處,總面積1245平方公里,人口97萬。

            臨清方圓960平方公里,人口達70萬,京九鐵路穿境而過。

            冠縣地處魯西平原,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山東省的交界處,是山東的西大門,總面積1152平方公里,耕地113萬畝,轄17個鄉鎮,754個行政村,總人口73萬。

            莘縣位于山東省西部,黃河北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地理坐標,北緯35度46分-36度25分,東經115°20′-115°44′。南北長68公里,東西寬32公里,總面積1387.74平方公里。北與冠縣、聊城市相連,東和陽谷縣以金線河為界,南與河南省濮陽市接壤,西與河北首邯鄲市毗鄰。莘縣轄14鎮8鄉,1168個自然村,1153個村民委員會,24萬戶,95.8萬人口。

            陽谷縣地處山東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黃河之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5°39’-116°06′、北緯35°55′-36°19′,轄區南北長32公里,東西寬39公里,總面積1064平方公里?h境北接東昌府區,東鄰東阿縣,西鄰莘縣,南與河南省臺前縣、范縣接壤,東南部隔黃河同東平縣相望?h委縣政府駐陽谷鎮,北偏東至聊城市駐地45公里,東北至省會濟南市150公里。

            東阿縣地處魯西平原,黃河之濱,總面積787平方公里,轄5鎮5鄉,43萬人口。

            茌平縣地處魯西平原,總面積1117平方公里,轄6鎮9鄉,810個行政村,56萬人口。

            高唐縣地處魯西平原,聊城市北部,轄七鎮三鄉,748個行政村,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總人口46.5萬人。

            聊城開發區采用國際標準的組團式規劃模式,融合了國際上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形成了園區完整科學的規劃體系。

            歷史名人/聊城市

            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一作宓羲、包犧、皰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又說伏羲即太皓。相傳,他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又傳,八卦亦由他制作。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密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

            孫臏

            (約前380~前320)戰國時兵家。今陽谷人,孫武的后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孫臏少時家貧,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得老師鬼谷子真傳。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后,忌其才能,騙他到魏國,將其處以臏刑(去膝蓋骨)。從此,孫臏發憤讀書,研究兵法。后由齊國使者秘密將其載回齊國,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齊威王十三年(前344),龐涓率魏軍圍困趙國國都。趙國向齊國救援,孫臏圍魏救趙,避實擊虛,大敗魏軍于桂陵(今河南長垣附近)。齊威王十五年(前342),魏軍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孫臏先帶軍隊攻入魏國境內,后又用減灶法,誘敵深入,大敗魏軍于馬陵(今山東莘縣),殺死龐涓。由此孫臏名揚天下。其后,謝職隱居甲山(今莒縣境內),著書立說。著作有《孫臏兵法》。主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提倡“賞不逾日,罰不過面(轉臉)”。認為采取“營而離之(迷惑敵人,使之兵力分散),并卒(集中兵力)而擊之”等方法,寡可以敵眾,弱可以勝強。強調具體分析敵我雙方的條件,做到“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秾O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發現其殘簡440片,約11000余字。陽谷縣小迷魂陣傳為孫臏與龐涓作戰時所布陣法。今存民國年間“孫臏閣碑”1幢。

            曹植

            (196~232)三國時著名才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今安徽亳縣人。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特受曹操寵愛,曾有意立為太子。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十九年(214)徙封臨淄侯。植恃才而驕,不自凋勵,飲酒不節,因私開司馬門馳出,又因曹操命為南中郎將

            、行征虜將軍出征時,酒醉不能受命,為操所惡,欲立為太子本意遂罷。曹操死,曹丕即位為王,后受禪稱帝,深忌曹植之才,于黃初二年(221)以“酒醉悖慢,劫脅使者”罪,貶為安鄉侯,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徙封浚儀。太和二年(228).

            程昱

            (?~?)三國時魏國大將。今東阿人。劉岱為兗州剌史,幾次征他做官,均未應允。曹操任兗州剌史后,任他為壽張縣令。興平元年(194),曹操東征徐州,留程昱等人守兗州。這時,張邈、陳宮等乘機叛迎呂布,兗州的郡縣大都響應,形勢甚為險峻,由于程昱的積極勸說,鄄城、范縣、東阿3城未動搖,為曹操保住了后方基地。曹操歸來后,萬分感激,提升他為東平相,屯兵駐范縣。曹操與呂布數戰不利,袁紹乘危使人勸曹操與人聯合,曹操想應允,程昱勸而止之。曹操迎漢獻帝許都后,以程昱為尚書,不久,任他為東中郎將,領濟陰郡太守,都督兗州事。劉備兵敗未歸曹操,程昱力勸殺之以免后患,曹操未聽,后來劉備果與曹操為敵爭雄。曹操方佩服其有遠謀。升振威將軍,助曹操擊敗袁紹父子,升任奮武將軍,封安國侯。隨同曹操征荊州,劉備東奔吳國,人們都認為孫權會殺劉備,程昱則認為孫權不會殺劉備,反而會資備聯合抗曹,果如所料。曹操統一中原后,盛贊程昱足智多謀,欲委以重任,程昱卻辭職歸鄉。但是曹氏父子不忘舊情,曹操稱魏王,封程昱為衛尉,曹丕稱帝后,進封他為安鄉侯,增邑三百戶,又封他的一子一孫為列侯。程昱死,魏文帝哭之痛,追封車騎將軍。

            特色小吃/聊城市

            武大郎燒餅:

            魯西名吃。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間。始稱“炊餅”,后改稱“武大郎燒餅”。因在《水滸傳》《金瓶梅》兩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揚四海。武大郎燒餅金黃酥香,造型美觀,誘人食欲。多年來,經過歷代廚師們的不斷創新與改進,使之成為做工精細,香脆可口,便于攜帶,饋贈親友之佳品。

            老豆腐:

            高唐名吃,又稱豆腐腦。制作精細,配料獨特,別具風味

            。其特點是:豆腐潔白明亮、嫩而不松,鹵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膩;食之香氣撲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嗆。老豆腐用精選的上等黃豆制作。將黃豆去皮碾碎,放入經陽光照曬的儲存水(凈化的黃河水*)中浸泡,待碾碎的黃豆漲足后,用石磨磨成漿。經煞沫、過包(濾渣)后,入鍋熬成豆汁,退溫后裝入桶或缸內,點入石膏,封口20分鐘即成豆腐,加入鹵和油等配料即可食用。愛吃辣者可放入油炸的紅辣椒。

            老王寨驢肉:

            高唐傳統名吃。高唐驢肉遠近聞名,高唐尹集鄉老王寨驢肉更佳,其驢肉加工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當地人俗稱驢為鬼,故稱驢肉為“鬼子肉”。清末時曾出口日本東南亞國家,也曾作為貢品晉獻朝廷。老王寨“鬼子肉”加工方法獨特,藥料齊全,工藝精湛。其產品呈醬紫色,清香鮮美,香而不膩,爛而不散,具有活血降壓、滋補益身之作用。驢鞭稱作“金錢肉”,更具補腎壯陽之功效。當地人招待客人時有“無驢肉不成宴”之說。

            城市榮譽/聊城市

            聊城榮獲“2012*特色魅力城市”稱號[1]

            社會事業/聊城市

            文化事業

            聊城市擁有博物館9個,圖書館8個,文化事業機構188個,影劇院7個。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7個,藝術表演團體人數289人。
             
            平調秧歌
             
            “平調秧歌”也叫“泊渡口大秧歌”,流傳在茌平縣的洪屯鄉泊渡口村和賈寨鄉一帶!捌秸{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四百余年,最初的“平調秧歌”曲目自編且動作簡單不受限制。曲目主要有:《斗鵪鶉》、《麻牌子》、《緊急風》等。
             
            東昌弦子戲
             
            弦子戲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戲曲劇種,自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
             
            聊城雕刻葫蘆
             
            聊城雕刻葫蘆(即東昌葫蘆雕刻):也稱蚰子葫蘆。
             
            茌平剪紙
             
            茌平剪紙已被*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國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郎莊面塑
             
            郎莊面塑產生于冠縣北館陶鎮郎莊村。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曾幾次到冠縣考查,贊其為“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

            醫療衛生

            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99%以上,人均籌資額250元。聊城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95所,其中醫院200所;擁有床位1.97萬張;衛生機構技術人員2.13萬人,其中醫生0.81萬人。[7] 

            體育事業

            參加山東省錦標賽舉重、摔跤、柔道等11大項,獲得8個*名、9個第二名、17個第三名,其他名次65個。成功承辦了“體育*杯”2011年山東省柔道冠軍賽,來自山東省各市共488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全年共建設農村健身工程189處、鄉鎮(街道)全民健身中心13個、城市社區健身苑14處,在人民公園修建了2塊高檔塑膠圍網燈光籃球場。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49元,比2010年增長15.4%;人均生活費支出13847元,增長8.5%;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4.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735元,增長21.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553元,增長28.5%;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6.7平方米。
             
            2011年,聊城市征繳各項社會保險基金45.58億元,比2010年增長38.7%。聊城市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7.36萬人,征繳養老保險費16.03億元,發放養老金14.91億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8萬人,征繳養老保險費11.4億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82萬人,養老保險費收入6.5億元;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51.5萬人,征繳基本醫療保險費9.5億元,支付醫療保險待遇7.3億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8.4萬人,征繳失業保險費0.99億元,發放失業保險金0.46億元。

            城市建設

            2013年全市棚戶區改造征收面積完成1672萬平方米,相當于過去10年的總和,居山東省*位。建成保障性住房12760套,完成率居山東省第五位。改造農村危房15067戶,居山東省*位。中心城區城建重點項目投資完成188.6億元,比上年增加了86.6億元,濱河大道全程通車,市體育場和高級工程、高級財經職業學校新校區投入使用,中華水上古城四條大街、市民文化中心等主體工程完工。新建改建道路238條,新增綠化面積705萬平方米,林木綠化率達到34.6%。 新改建農村公路2886公里、客運站112個,改造農村危橋277座,所有行政村實現通油路、通客車,縣到鄉的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基本完成;新建沼氣池9.8萬個,新增64萬人用上自來水,實現了村村通有線電視。[


            類似“聊城市”
            與“聊城市”相關的網站
            亚洲高清三级黄色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