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ylwts"><strike id="ylwts"><ol id="ylwts"></ol></strike></track>
      1. <p id="ylwts"><label id="ylwts"><menu id="ylwts"></menu></label></p><acronym id="ylwts"><label id="ylwts"></label></acronym>
        <acronym id="ylwts"><strong id="ylwts"><address id="ylwts"></address></strong></acronym>

          1. <acronym id="ylwts"><label id="ylwts"><menu id="ylwts"></menu></label></acronym>
          2. 手機版
            當前位置: 百鳴 > 政府組織 > 地方政府 > 山東政府

            東營市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東營市
            網站熱點:
            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我要看,我要問,我要辦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4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4 9:22:00
            網站介紹:
            東營市人民政府
            網站百科

            歷史沿革/東營市

            先秦與秦漢

            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

            秦代屬齊郡。

            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廣饒縣,屬齊郡。今廣饒縣境分屬2郡5縣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縣、瑯槐縣;齊郡之廣饒縣、巨定縣、利縣。今利津南部之地屬千乘郡之漯沃縣、蓼城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廣饒曾一度被封為侯國。

            王莽新朝時期,今市境屬建信郡。南部為千乘縣、瑯槐縣地,西部為施武、延亭縣地。

            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今市境屬樂安國。南部置利、益、博昌3縣(廣饒、巨定、瑯槐3縣廢),西部置有蓼城縣(漯沃縣廢)。

            魏晉時期

            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

            西晉時,復置廣饒縣,屬齊國。今市境西部部分屬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和青州樂安國蓼城縣。

            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今市境先后為后趙、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襲,市境屬青州齊郡和樂安郡、冀州樂陵郡。

            隋唐時期

            隋朝,初期罷郡存州,實行州縣兩級行政,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移千乘于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廢漯沃縣置蒲臺縣,轄永利鎮,屬棣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改州為郡。青州改為北?,棣州改為渤?,今市境分屬之。

            唐朝,復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又在州縣之上設“道”,今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后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市境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h、蒲臺縣。

            宋元明清

            宋朝,初廢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州縣之上設置“路”。今廣饒縣地屬京東東路青州千乘縣。今利津縣地先屬河北路,后屬河北東路濱州渤?h。

            金朝統一北方后,仿宋制,實行路、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

            元朝統一*后,首設行省。今市境南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府樂安縣,西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濱州利津縣。

            明朝,廢除行省,設置直隸區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今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

            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屬武定府。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膠東道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復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年改屬淄青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市境西部初屬山東省岱北道利津縣、沾化縣地,1915年改屬濟南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今市境大部為日本軍隊侵占,境內政權割據分立,政區不統一。其中,*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年后成立的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政府,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建立的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建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1943年改稱廣北縣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墾區建設委員會,1942年改稱墾區行政委員會,1943年4月改稱墾利縣政府,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年以后,以上均隸屬渤海行政公署。

            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年10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建立廣饒縣政府,只存在4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游擊部隊劉景良進駐利津城,建立國民黨地方政權,歷時僅11個月。

            日偽政權:1937年12月,日軍*次侵占利津城,建立偽政權。后日軍主力撤走,偽政權為國民黨劉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軍二次侵占利津城,再建偽政權,隸屬偽山東武定道。1939年2月,侵占廣饒的日軍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

            解放戰爭時期,利津與墾利縣同屬渤海區第四專署。1949年四專署改稱墾利專署。1945年,廣北縣、四邊縣撤銷,建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專署。

            建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今市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均隸屬于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墾利縣建制撤銷,墾利、利津合并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為沾化縣;菝駥^與淄博市合并為淄博專區,境內廣饒縣、沾化(含利津)縣、縣級孤島人民公社屬之。1959年,孤島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墾利縣。1961年,沾化、利津縣分置,惠民地區與淄博市分開。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及沾化局部隸屬于惠民專區。1983年10月東營市建立。

            20世紀60年代初東營尚為鹽堿荒灘,1964年石油開發后,為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駐地,經過20多年建設,已建成初具規模的新興石油城。1983年設立東營市。市境在黃河三角洲地帶,地勢低平,海拔2~8米。由于黃河水受海潮頂托和河口攔門沙的阻塞,往往泄水不暢,迫使入海河道搖擺不定。黃河河水攜帶大量泥沙,在新河口處不斷淤淀,使三角洲年均向海延伸2~3公里,造成大片“新大陸”。這一地區土地廣闊,土層深厚,資源豐富,有巨大的開發利用潛力。以東營市為中心的勝利油田原油產量僅次于大慶油田,1991年生產原油3355萬噸,天然氣14億立方米。全市工業總產值中采油業占90%,余為紡織、機械、食品等。近年建成年產14萬噸乙烯工程。市郊有廣闊的鹽堿草地,生長著多種牧草,利于發展牧業。有地質科學研究院、鉆探工藝研究院、設計規劃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和華東石油學院等大專院校。市屬墾利縣已開發4000公頃水稻田,年產稻谷3萬噸以上。

            地理環境/東營市

            位置境域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黃河在東營市境流入渤海。
            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119°10′。
            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
            南北*縱距123公里,東西*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東營市地處華北坳陷區之濟陽坳陷東端,地層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巖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統及中生界三疊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東端)、車鎮凹陷(東部)、義和莊凸起(東部)、沾化凹陷(東部)、陳家莊凸起、東營凹陷(東半部)、廣饒凸起(部分)等。

            地勢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高程為28米(大沽高程,下同),東北部*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8000~1/12000;西部*高程為11米,東部*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7000。黃河穿境而過,背河方向近河高、遠河低,背河自然比降為1/7000,河灘地高于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懸河”。東營市微地貌有5種類型:古河灘高地,占東營市總面積的4.15%,主要分布于黃河決口扇面上游;河灘高地,占東營市總面積的3.58%,主要分布于黃河河道至大堤之間;微斜平地,占東營市總面積的54.54%,是崗、洼過渡地帶;淺平洼地,占東營市總面積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灘高地之間,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緩崗之間和黃河故道低洼處;海灘地,占東營市總面積的27.05%,與海岸線平行呈帶狀分布。

            氣候降水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受亞歐大陸和西太平洋共同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基本氣候特征為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常發生春旱;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有時受臺風侵襲;秋季,氣溫下降,雨水驟減,天高氣爽;冬季,天氣干冷,寒風頻吹,多刮北風、西北風,雨雪稀少。主要氣象災害有霜凍、干熱風、大風、冰雹、干旱、澇災、風暴潮災等。境內南北氣候差異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206天,不小于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農作物的兩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易形成旱、澇災害。

            土壤類型

            東營市土壤分為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鹽土及水稻土五個類別。褐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以南區域,占東營市土壤面積的4%左右,是東營市糧棉菜高產穩產區。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南褐土區的低洼處,占東營市土壤總面積的0.6%,該土壤適種小麥、玉米、高粱等淺根作物,在農業上是較有潛力的土壤類型。潮土占東營市土壤面積的59%,是東營市主要的耕種土壤,經耕作改良適種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鹽土在近海呈帶狀分布,占東營市土壤總面積的36%,自然植被有蘆葦、黃須菜、茅草、蒿子等,以開發水、牧養殖(植)為主。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利津、墾利老稻區,占土壤總面積的0.2%。

            河流水文

            黃河東營段上起濱州界,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全境,在墾利縣東北部注入渤海,全長138公里。

            東營市除黃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條。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陽河、泥河子、預備河,支脈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溝、廣蒲河、五干排,廣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東營河、老廣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溝,張鎮河、小島河20條河流;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草橋溝東干流,挑河,神仙溝及其支流新衛東河10條河流。

            海域環境

            東營市海岸線北起順江溝河口,南至淄脈溝口,全長412.67公里,約占山東省海岸線的1/9。

            “0”米至岸線灘涂面積10.19萬公頃。負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4800平方公里。沿岸海底較為平坦,淺海底質泥質粉砂占77.8%,沙質粉砂占22.2%。海水透明度為32~55厘米。海水溫度、鹽度受大陸氣候和黃河徑流的影響較大。冬季沿岸有2個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圍為0~5海里,鹽度在35%左右;春季海水溫度為12℃~20℃,鹽度多為22%~31%;夏季海水溫度為24℃~28℃,鹽度為21%~30%;黃河入?诟浇D甏嬖诘蜏氐望}水舌。東營海域為半封閉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屬不規則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現的高低潮差一般為0.2~2米,大潮多發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超過5米。易發生風暴潮災,近百年來發生潮位高于3.5米的風暴潮災7次。

            自然資源/東營市

            土地資源

            東營市土地總面積1188.49萬畝,人均占有土地6.43畝,是山東省人均占有土地的2.6倍。其中,農用地面積564.18萬畝,占東營市土地總面積的47.47%;建設用地面積172.57萬畝,占東營市土地總面積的14.52%;未利用地面積為451.75萬畝,占東營市土地面積的38.01%。1855~1985年,黃河平均每年淤地造陸3~4萬畝;1985年后,因黃河來水量減少,造陸速度趨緩。

            水資源

            平均水資源總量5.3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4.47億立方米,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較低。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0.85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區,其北為咸水區。黃河是境內主要客水水源,平均徑流量為358億立方米,年際間豐枯變化較大,年均引水量10億立方米左右,2010年共引黃河水8.26億立方米,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了水資源保障。小清河多年平均入境徑流量為5.82億立方米,支脈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為2.82億立方米。

            2010年,東營市總供水量92808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3565萬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8555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鹵水、煤、地熱、黏土、貝殼等。至2010年底,勝利油田共發現77個油氣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0.42億噸。沿海淺層鹵水儲量2億多立方米,深層鹽礦、鹵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東營凹陷地帶,推算儲量達1000多億噸。煤的發育面積約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廣饒縣東北部、河口區西部,因埋藏較深,尚未開發利用。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渤海灣南新戶、太平、義和、孤島、五號樁地區及廣饒、利津部分地區,地熱異常區1150平方公里,熱水資源總量逾1.27×1010立方米,熱能儲量超過3.83×1015千焦耳,折合標準煤1.30×108噸。

            生物資源

            農作物品種數百個,木本植物44科、79屬、179種(含變種),其中用材樹種主要有刺槐、毛白楊、旱柳、國槐、白榆等,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梨、棗等;草場類植物有35科、84屬、93種;中草藥類植物300余種,其中有采集價值的近70種;有浮游植物116種,蕨類植物4種。畜禽類約11科20余種40多個品種,主要有豬、牛、羊、雞、家兔等;鳥類48科270種,其*家一類保護鳥類7種,二級保護鳥類33種;水生動物有641種,其中有淡水魚類108種、海洋魚類85種;主要經濟魚品種有草魚、刀鱭、鯽魚、鯉魚、鱸魚、刀魚等。

            行政區劃/東營市

            建市初,東營市劃為東營、牛莊、河口3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3個鎮、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社改鄉、撤隊改村。1987年6月,牛莊區與東營區合并為東營區。此后多次進行鄉鎮規模調整,撤、并了一些鄉鎮。至2011年底,東營市有40個鄉鎮街道(14個街道、23個鎮、3個鄉)。東營區有6街道4鎮(文匯街道、東城街道、辛店街道、勝利街道、黃河路街道、勝園街道,牛莊鎮、六戶鎮、龍居鎮、史口鎮)。
            河口區有2街道4鎮(河口街道、六合街道,義和鎮、仙河鎮、孤島鎮、新戶鎮)。
            廣饒縣有2街道6鎮1鄉(廣饒街道、樂安街道,大王鎮、稻莊鎮、丁莊鎮、李鵲鎮、大碼頭鎮、花官鎮,陳官鄉)。
            墾利縣有2街道5鎮(墾利街道、興隆街道,勝坨鎮、黃河口鎮、永安鎮、郝家鎮、董集鎮)。
            利津縣有2街道4鎮2鄉(利津街道、鳳凰城街道,陳莊鎮、汀羅鎮、鹽窩鎮、北宋鎮,明集鄉、刁口鄉)。
            至2011年底,東營市有137個居民委員會,1781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東營市

            人口

            東營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快速匯總結果顯示:常住人口為203.53萬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79.32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4.21萬人。增長13.50%,年均增長1.27%。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如下:

            家庭戶人口

            東營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67.91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89.25萬人,占總人口的92.98%,平均家庭戶規模為2.79人,比2000年的3.73人減少了0.94人。
            性別構成
            東營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03.08萬人,占總人口的50.65%;女性為100.45萬人,占總人口的49.3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4.21下降為102.62。
            年齡構成
            東營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31.69萬人,占15.57%,15-64歲的人口為153.70萬人,占75.52%;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8.14萬人,占8.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2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了1.7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4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東營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為29.04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為35.60萬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為70.69萬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為45.03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的由5738人上升為14268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的由15994人上升為17493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3710人上升為34733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由27189人下降為22124人。
            東營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為9.94萬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6.17萬人,文盲率由8.99%下降為4.89%,下降了4.1個百分點。

            人口分布

            東營區75.67萬人
            河口區24.76萬人
            墾利縣24.23萬人
            利津縣28.12萬人
            廣饒縣50.75萬人

            民族宗教

            據第六次東營市人口普查統計,東營市共有43個少數民族成份,6886人(常住人口)。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他百人以上的有滿族、蒙古族、土家族、壯族、苗族、白族。東營市少數民族呈散雜居分布。

            東營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種宗教,信教公民18533人,其中佛教信教公民2381人,道教信教公民147人,穆斯林2160人,天主教信教公民1614人,基督教信教公民12231人。東營市有宗教團體7個,其中市級宗教團體4個(市佛教協會、市伊斯蘭教協會、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市天主教愛國會籌備組),縣區級宗教團體5個(東營區、河口區、廣饒縣、墾利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墾利縣佛教協會)。東營市宗教教職人員有55人,其中佛教比丘1人,伊斯蘭教阿訇3人;天主教神甫1人,基督教牧師1人、長老10人、傳道員39人。東營市依法登記的活動場所共60處,其中基督教活動場所50處,伊斯蘭教清真寺1處,天主教活動場所3處,佛教活動場所6處。

            經濟概況/東營市

            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3000.66億元,比2011年增長12.1%,超計劃0.1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看,*產業增加值104.34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126.02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770.30億元,增長13.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7:71.6:24.7調整為3.5:70.8:25.7,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45395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23033美元,增長11.1%。
            2012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8%。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0.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0.7%。
            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6.1億元,增長15%。
            2012年實現進出口總值123.7億美元,增長20.7%,超計劃10.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9.8億美元,增長14.3%,超計劃4.3個百分點;進口73.9億美元,增長25.5%,超計劃15.5個百分點。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62億美元,增長15.7%。

            農業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4.34億元,增長4%。2012年糧食產量75.9萬噸,減少6.9%,其中夏糧獲得豐收,小麥單產436.6公斤,增長2.3%,創歷史*水平;受汛期雨澇和臺風影響,秋糧單產426.3公斤,下降12.7%。肉蛋奶、水產品產量分別增長6.5%和3.8%。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5.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4.1%。其中,農業總產值76.17億元,下降0.6%;林業總產值1.91億元,增長10.9%;牧業總產值62.80億元,增長7.2%;漁業總產值48.34億元,增長5.6%;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6.17億元,增長10.6%。

            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176.17萬畝,比2011年下降0.1%;糧食總產量75.91萬噸,下降6.9%。其中,夏糧播種面積78.82萬畝,下降4.7%;夏糧總產量34.41萬噸,下降2.5%;秋糧播種面積97.35萬畝,增長2.7%;秋糧總產量41.50萬噸,下降10.4%。棉花播種面積209萬畝,增長4.7%;棉花總產量(皮棉)12.86萬噸,下降13.7%。

            2012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積12.63萬畝,比2011年增長10.5%,其中人工造林面積10.21萬畝,增長14.9%。按林種用途分,防護林面積11.53萬畝,占91.3%;用材林面積0.57萬畝,占4.5%;經濟林面積0.53萬畝,占4.2%。

            2012年豬、牛、羊和家禽出欄分別為131.06萬頭、23.72萬頭、163.38萬只和7852.60萬只,分別比2011年增長3.3%、0.1%、-1.1%和9.0%。實現肉蛋奶總產量58.46萬噸,增長6.5%。其中,肉類總產量26.84萬噸,增長4.4%;禽蛋產量12.84萬噸,增長0.7%;奶類總產量18.78萬噸,增長14.3%。

            2012年水產養殖面積186.90萬畝,比2011年增長1.1%。水產品總產量50萬噸,增長3.8%。其中,淡水產品產量10.01萬噸,下降4.7%;海水產品產量39.99萬噸,增長6.2%。

            工業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0312.6億元,增長25.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7%,其中地方增長22.4%。實現利稅1898.3億元、利潤1177.6億元,分別增長15.4%和18.7%,其中地方分別增長36.7%和35.1%。

            2012年,地方工業總產值9029.64億元,增長30.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7%,其中地方工業增加值增長22.4%。分輕重工業增加值看,輕工業增長16.7%,重工業增長12.4%。分經濟類型增加值看,國有經濟增長15.3%,股份制經濟增長12.9%,外商及港澳臺商經濟增長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98.65%,比2011年降低0.3個百分點。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萬億,達10292.82億元,比2011年增長24.3%,其中地方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945.26億元,增長28.3%。利潤1177.64億元,增長18.7%,其中地方工業利潤784.80億元,增長35.1%。利稅1898.27億元,增長15.4%,其中地方工業利稅1091.02億元,增長36.7%。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691.88,比2011年提高37.5個百分點。

            2012年資質以上建筑企業簽訂合同額389.10億元,比2011年增長22.1%;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96.20億元,增長11.3%;竣工產值208.28億元,增長12.4%。房屋施工面積850.78萬平方米,增長7%;房屋竣工面積466.19萬平方米,下降3.4%。

            服務業

            2012年完成公路旅客運輸量4333萬人、旅客運輸周轉量41.79億人公里,比2011年分別增長3.8%和3.0%;完成公路貨物運輸量6888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146.62億噸公里,分別增長3.9%和10.0%。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831萬噸,增長35.8%;完成水上旅客運輸量60萬人,旅客運輸周轉量403萬人公里,分別增長338.8%和6.8%;完成水上貨物運輸量164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159.44億噸公里,分別增長7.9%和9.6%。

            2012年完成郵政總量2.21億元,比2011年增長13.4%。

            固定投資

            201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63.00億元,比2011年增長23.4%,其中地方項目完成投資1686.23億元,增長23.5%。分產業看,*產業投資64.1億元,增長14.3%;第二產業投資1280.32億元,增長24.8%;第三產業投資618.57億元,增長25.5%。從到位資金情況看,2012年到位資金1896.19億元,增長22.1%。其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長13.1%,國內貸款增長18.0%,自籌資金增長22.5%。

            201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47.75億元,比2011年增長20.2%。房屋施工面積1066.6萬平方米,增長6.7%;房屋竣工面積224.8萬平方米,下降31.1%。商品房銷售面積381.7萬平方米,下降5.7%;商品房銷售額168.78億元,下降2.9%。

            國內外貿易

            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6.08億元,比2011年增長15.0%,其中限額以上法人企業和個體戶實現零售額358.17億元,增長20.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444.21億元,增長14.9%;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71.87億元,增長15.7%。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473.89億元,增長15.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2.19億元,增長13.9%。

            2012年完成進出口123.70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20.7%。其中,出口49.83億美元,增長14.3%;進口73.86億美元,增長25.5%。按貿易方式劃分,加工貿易出口34.67億美元,增長13.2%;一般貿易出口13.65億美元,增長20.3%。從出口市場情況看,對亞洲地區出口18.37億美元,增長9.3%;對歐洲出口9.20億美元,下降11.6%;對北美出口7.42億美元,增長20.7%。從重點產品出口情況看,輪胎出口30.85億美元,增長15.5%;石油機械設備出口8.35億美元,增長33.0%;電器電子類出口1.78億美元,下降37.0%;紡織服裝出口1.37億美元,下降0.1%。

            2012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1家,合同外資2.28億美元,比2011年下降15.5%。實際利用外資1.62億美元,增長15.7%。承接服務外包合同額1.45億美元,增長19.8%;完成外包執行金額1.48億美元,增長48.8%,其中離岸執行額1.46億美元,增長54.8%。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32億美元;外派勞務人員1837人。新設境外投資企業(機構)14家,中方協議投資額0.86億美元。

            財政收支

            2012年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8.71億元,增長17.3%,其中稅收收入111.61億元,增長15.5%,占地方財政收入的70.3%。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8.40億元,增長15.9%。其中,教育支出增長23.3%,科學技術支出增長48.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36.6%,節能環保支出增長31.1%。

            社會事業/東營市

            就業

            2012年新增創業1.35萬人,新增城鎮就業4.97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6%,控制在2.4%以內。

            2012年年末城鎮單位在崗職工46.16萬人,比上年增長8.5%,其中地方27.11萬人,增長11.3%。新增城鎮就業4.9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10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9370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1.86%。

            教育

            2012年普通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100%。成人高考8015人,比2011年增加1216人。新增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生1314人,畢業269人,在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生58020人。夏季高考11553人,春季高考716人。

            東營市學校山東勝利職業學院
            東營英華園學校
            山東大王職業學院
            東營職業學院
            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山東校區
            *石油大學(華東)
            東營市技師學院
            *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山東藍海職業學校
            東營市中等專業學校(東營職業學院中專部)

            文化

            2012年,全市專業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7個,電影放映單位12家。廣播電臺6座,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7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臺8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30萬戶。

            醫療

            2012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522家(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76家,衛生院28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38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6家,衛生監督機構6家,婦幼保健機構7家,采供血機構1家,個體診所260家。衛生技術人員13838人。其中,醫院和衛生院11672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883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86人,衛生監督機構114人,婦幼保健機構327人,采供血機構32人,個體診所624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4713人,執業助理醫師548人,注冊護士5715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1478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10585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83張,婦幼保健機構310張。鄉鎮衛生院28家,床位1154張,衛生技術人員1620人。村衛生室1175家,鄉村醫生1708人。衛生機構固定資產總值27.04億元,比2011年增長3.8%;萬元以上設備6368臺件,增長15.8%。2012年醫療衛生機構完成門急診1688萬人次,救治出院病人27.16萬人,實現業務收入27.38億元。

            社會保障

            2012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30953元,增長13.2%。在城市居民人均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增長10.7%,經營凈收入增長10%,財產性收入增長45.9%,轉移性收入增長14.7%。農民人均純收入11489元,增長14.6%。在農民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增長23.5%,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長7.8%,財產性純收入增長14.9%,轉移性純收入增長21.7%。城市居民消費性支出18001元,增長2.7%;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32.5%。城市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37.1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102元,增長21.9%;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3.1%。農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積37.46平方米。
            2012年參加失業保險職工15.97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3746人;參加養老保險職工30.28萬人,其中參加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3.44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57.17萬人,其中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在職職工47.4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退休人員9.69萬人。

            交通運輸/東營市

            公路

            東營市公路通車里程2913.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9公里。10條干線公路以東營黃河大橋為樞紐,南與濟青高速公路相連,北通北京、天津,是膠東半島和魯中山區進入京津的必經之地。
            高速公路網布局在由G18、G25和S7211構成的“Y型”基礎上增加東營-濱州-濟南高速公路和長深高速公路((東營境內)高青至廣饒段)兩橫。
            東營市新規劃城市對外聯系公路構成環形加放射狀公路主骨架,形成東西聯系,貫通南北的區域公路聯系網絡,規劃形成“一環兩快五橫四縱”的區域干線公路網格局!耙画h”:濱海高等級公路(壽光-廣利港-黃河口鎮-孤島-刁口-新戶-濱州,市內長度114km)為規劃新建公路!皟煽臁保和d路、東鄭路!拔鍣M”:孤濱路、東濱路、永館路、廣青路、濰高路!八目v”:辛沙路、青墾路、郝純路、辛河路。

            鐵路

            環渤海城際鐵路經河口區、墾利,在中心城區沿西一路向南,與濟南-濱州-東營城際軌道預留通道匯合并線,到達東營南站,與黃大鐵路換乘,再向南經大王轉青島方向,在西一路黃河路交叉口東北側和火車南站設有兩個城際軌道站,分別與公路客運總站和黃大鐵路換乘。
            濟南-濱州-東營城際軌道沿濰坊路、西一路,進入中心城區,在西一路黃河路交叉口東北側與環渤海城際鐵路共站換乘,在東營南站與黃大鐵路和環渤海城際鐵路換乘,并預留到東營機場和東營港的線路。
            新建黃大鐵路、德大鐵路,并對淄東鐵路升級改造,并建設廣饒至壽光地方鐵路(興廣壽鐵路)和廣饒開發區鐵路專線。
            規劃期內(2011年-2020年)新建廣利港區疏港鐵路、史口鎮至廣利港聯絡線、史口鎮至陳莊鎮鐵路聯絡線及東營港疏港鐵路。
            在中心城區規劃七個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其中四個為綜合交通一級樞紐,包含城際軌道、城市軌道(或普通鐵路)、長途客運和公共交通;另外三個為綜合交通一級樞紐,包含城市軌道(或普通鐵路)、長途客運和公共交通。
            綜合交通一級樞紐包括城際軌道東營西站、城際軌道東營東站、城際軌道站黃河路站(客運總站)和城際軌道東營南站(東營火車南站)。綜合交通二級樞紐包括東營老火車站、西城站和南二路站。

            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規劃:1號線主要聯系東西城組團中心區,大體與主要交通走廊走向一致,能夠高效的服務于組團間的交通出行,并連結部分具有大量客流集散的節點,如客運總站,會展中心等,既方便了客流的集散,又為公共交通吸引了大量客流。2號線為環線,服務于整個中心城區并連接墾利縣,既加強了東西城之間的聯系減輕號線的交通壓力,同時又與1號線連結成網,大大提高軌道交通的服務范圍,同時促進和引導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推進城鎮化進程。3號線環形服務于于東城,緩解東城內部的交通壓力。

            港口

            東營港是黃河經濟帶連接東北亞*海陸通道中的樞紐。3個3000噸級泊位正在擴建中,東營港將成為以石油、煤炭輸出為主,具有綜合功能的萬噸港。到2015年,初步形成液體化工、精細化工、煤、散雜貨等碼頭組成的港口集群,打造黃河三角洲對外的海上通道、東北亞國際航運綜合樞紐。廣利港區,加強與大企業戰略合作,加快實施航道整治、碼頭建設和港區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建成集商港、旅游港和漁港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港口。到2015年,建成集裝箱、散雜貨、件雜貨、液體化工以及滾裝碼頭等泊位20個,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200萬噸,形成綜合性港區。利北、廣北港區及其他小型港點,實施擴建改造工程,發展成為具有件雜貨、散貨運輸功能的小型港區及對外物資交流的節點,提供以生產生活物資為主的散雜貨運輸服務。

            航空

            規劃東營勝利機場為國內支線4D級機場。建成黃河三角洲的核心空港,成為京津冀與膠東半島中間地帶的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
            東營飛機場是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準的國家二級機場。
            目前與東營勝利機場開通航班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浦東)、重慶、大連、?、寧波、廣州、哈爾濱共8個城市。 

            風俗民情/東營市

            民族文化

            呂劇
            呂劇是山東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演化而來。發源于東營區時家村(1138—1913年屬樂安縣,1914年后屬廣饒縣,1983年建立東營市后屬牛莊區,1987年7月歸屬東營區),始成于1900年,當時被藝人們稱之為“化(上)妝揚琴”,而民眾則以“跑驢戲”、“捋戲”或“小戲”等稱之。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

            特產

            東營特產
            麻灣西瓜
            黃河口刀魚
            黃河口蜜桃
            廣饒肴驢肉
            河口冬棗
            碼頭虎頭雞
            東方對蝦
            青州府花邊
            益母草
            文蛤
            利津水煎包
            史口燒雞
            三疣梭子蟹

            風景名勝/東營市

            新世紀廣場
            槐林公園
            黃河入?
            孤東海堤
            孫武祠
            仙河鎮
            黃河口日出
            新興石油城
            勝利黃河大橋
            中心城防潮大堤
            黃河水體紀念碑
            勝利油田科技展覽中心
            清風湖公園
            東營歷史博物館
            勝利電視塔
            天鵝湖公園
            勝利廣場
            廣饒關帝廟
            柏寢臺
            黃河口生態農業觀光園
            濕地博物館
            黃河口生態旅游區
            天然草場
            孫武故里與古齊文化游
            檉柳林
            東營勝利油田科技展覽中心
            蘆花飛雪

            著名人物/東營市

            古代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樂安(今廣饒)是聞名中外的“兵圣”孫武(孫子)的故里;漢代,有著名的經學家歐陽生、倪寬,其中倪寬在漢武帝時官至御史大夫,并對*歷法的進步做出很大貢獻;元代,有一代名將護國上將軍綦公直;明代,有著名學者李舜臣和以剛正著名的“鐵面御史”成勇;清代,有名冠齊魯的學者李煥章,“楊州八怪”之一、頗有政聲的樂安縣令李方膺,名澤后世、為官清廉的隋藏珠,聞名中外的古錢幣學家李佐賢,著名農民起義首領李金鰲等。


            近現當代史上,有追隨孫中山辛亥革命著名人士鄧天一,著名革命烈士李耘生、李竹如,抗日名將李玉堂,中央廣播事業局黨委*書記丁萊夫,國家勞動部副部長劉子久,當代著名文學批評家李長之,呂劇創始人時殿元,東路琴書代表人物商業興,山東快書“楊派”代表人物楊立德,世界知名的苧麻纖維專家酆云鶴,治黃特等功臣于祚棠,“人民的好警察”聶士興,“鐵人式的好工人”王為民,“為國內同志事業做出貢獻的,聯合國彩虹行動推廣大使”任昱銘等。

            類似“東營市”
            與“東營市”相關的網站
            亚洲高清三级黄色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