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基礎設施功能完善,投資環境優良,先后獲得"*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山東省園林城市"等稱號。境內擁有磁萊、辛泰兩條鐵路線和泰萊、博萊、萊新三條高速公路,第二條濟青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中。距濟南國際機場80公里,距青島港240公里。城市建成
本地電話網、移動通訊網、光纜傳輸網、國際互聯網、數據通訊網等多功能全覆蓋的現代化通訊網絡。萊蕪電廠和萊城電廠裝機總容量達200萬千瓦,萊蕪電網成為山東電網西電東送、南電北送的重要通道。城市集中供熱、供氣、供水及污水處理功能齊全。萊蕪風土人情淳厚質樸,人民誠實勤勞,熱情好客,重商親商,講求實干。近年來,萊蕪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號工程",把"兩個基地"建設作為強市之基,把環境作為萊蕪發展的生命線,把市場化改革和機制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借助外力、啟動民力、依靠大企業的力量、發揮市場的力量,*程度地凝聚發展合力,加快建設"綠色鋼城"
2003年全市GDP完成170.0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6.67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3億美元,其中出口1.9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156萬美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5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8469元、3844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GDPl05.2億元,同比增長15.6%;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10.74%、93.8%,均位居全省前列。1-8月份,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34億元,同比增長31.
9%;國稅市級以下收人總額位居全省第14位,增幅居全省第3位;地稅總額增幅居全省第4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73億元,進出口總額38969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53.64%、104.4%;實際利用外資7515萬美元,同比增長91.5%。萊蕪是革命老區,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因陳毅元帥、粟裕將軍指揮的"萊蕪戰役"而名載史冊。萊蕪的解放揭開了萊蕪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萊蕪人民經過50年的艱苦奮斗,使萊蕪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萊蕪地處濟南、泰安、曲阜、淄博和膠東之間,受孔孟文化影響較深,重禮儀,講誠信。萊蕪風土人情淳厚質樸,人民誠實勤勞,熱情好客,重商親商,講求實干。長勺文化再現了殷商時期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風貌;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來此觀禮;管鮑曾在這里分金。這里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珍貴文物"龍鳳梳"和漢代三銖錢范;有民間奇物"寶葫蘆"和扁豆秧拐杖;有聞名于世的"齊長城"遺址。這里還是著名的奴隸起義領袖柳下跖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曾發生過著名的"長勺之戰";四十多年前,又以震驚中外的"萊蕪戰役"名載史冊。
萊蕪建市
1941年,抗日民主政權將萊蕪與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區合并劃為萊蕪、萊東、萊南三縣,抗戰勝利后恢復原貌。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消萊蕪縣,改設省轄縣級市,由泰安市代管。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30個鄉鎮、辦事處。2000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萊蕪市將所轄30個鄉鎮、辦事處,合并調整為4個辦事處、14個鎮、1個鄉。
近代萊蕪
萊蕪是革命老區,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因陳毅元帥、粟裕將軍指揮的“萊蕪戰役”而名載史冊。萊蕪的解放揭開了萊蕪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萊蕪人民經過50年的艱苦奮斗,使萊蕪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萊蕪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鋼城煤都”之稱,擁有煤、鐵、銅、金、磷及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長石、燕子石等幾十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4億噸,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產區;鐵礦石儲量4.8億噸,占山東省總儲量的1/3,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基地,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術新材料基地,境內有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魯中冶金礦山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部屬、省屬企業,裝機總容量4*30萬千瓦的萊城大電廠兩臺機組已相繼竣工,并投入發電。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農業產區,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地瓜和多種蔬菜、果品,尤其是以出產姜、大蒜、大紅袍花椒享譽全國,是“*生姜之鄉”、“*花椒之鄉”。萊蕪市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萊蕪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被列入山東省六大重點示范園區。
萊蕪風土人情淳厚質樸,人民誠實勤勞、熱情好客,講求實干。建立地級市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實業快速發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1995年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1997年,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標準。萊蕪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使其成為全國著名的糧菜果畜生產基地;萊蕪工業基礎雄厚,初步形成以鋼鐵工業為龍頭,冶金、能源、機械、輕紡、建材為支柱,輕重工業比例協調,能源、原材料工業配套的工業生產體系,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和能源生產基地。
北部為泰山余脈,走向近東西,自西向東有三平山、香山等。南部為徂徠山余脈,走向與北部泰山余脈大體平行,自西向東有蓮花山、大堡頂山等。兩山脈諸山皆為山勢陡峻、切割強烈的中低山。海拔900米以上的山頭有5個,即:蓮花山,東西走向,海拔994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境內13平方公里;大堡頂山,海拔939米;新甫山,東西走向,海拔925米,境內7.5平方公里;三平山,海拔924米;香山,東北西南走向,海拔918米,面積4.5平方公里。
境內河流有汶河和淄河兩大水系,位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支流是嬴汶河(亦稱匯河);和莊河屬淄河水系。此外,尚有近400條支流。南部支流河短,比降較大,多為源短流急的季節性河。北部支流河長,比降較小,多為常年河。主要河流有:汶河,分為牟汶河、嬴汶河。牟汶河,市內長近77公里,流域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為北西流向;嬴汶河,市內長59公里,流域面積797平方公里。淄河(又名淄水),干流為和莊河,境內長12公里,流域面積102.35平方公里。大小河流近400條。
萊蕪市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年平均氣溫在11~13℃之間,降水量760.9毫米,無霜期204天。南部高于北部,中部高于東部和西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山區較低。年平均*氣溫為18.6℃,7月份*為30.9℃,極端*為39.2℃;1月份*為8.1℃,極端*為-22.5℃。降水量多年平均760.9毫米,1964年最多,為1369.6毫米;1981年最少,為442毫米。
日降水量*為168.8毫米,出現于1975年9月1日。日照多年平均2629.2小時,日照率59%,5月份最多,平均274.4小時;12月份最少,平均181.9小時。平均每天光照7.2小時,最長13.8小時。全境屬半濕潤地區,在一年中7月和8月屬濕潤期,9月為半濕潤期,其它月份為干旱、半干旱期。初霜一般在10月21日,終霜多在翌年4月7日,無霜期平均196天。氣候特點是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干旱、風災嚴重。
主要是旱、澇,風、雹、蟲災次之。萊蕪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大旱12年一遇,偏旱8年一遇,季節旱發生頻繁,春旱機率*。旱災一般面積大,范圍廣,災情重,特別是山區災情更重。水災,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尤以7月最多。春季暴雨多出現在4月上旬和5月中旬。秋季暴雨比春季多,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大澇24年一遇,發生頻率為4%,偏澇6年一遇,發生頻率為17%,夏澇機率*。
土地資源共有土地224621.16公頃,可利用面積209572.77公頃,已利用面積178127.03公頃,1998年末耕地面積60718公頃。水資源總量近8億立方米,可利用量4.61億立方米,其中地面水2.13億立方米,地下水2.48億立方米。礦藏資源有鐵、銅、金、鉛、鋅、鋁土、煤、石灰巖、石英、蛙石、磷、花崗石、燕子石、河沙等。鐵礦有大型礦體6個,中型礦體6個,小型礦體30余個。煤礦主要分布于南部八里溝至顏莊一帶。鐵、煤伴生元素有銅、硫、鉆等,可供綜合利用。石灰巖儲量豐富。生物資源野生動物有野兔、黃鼬、狐貍、獾、啄木鳥、灰喜鵲等,有益昆蟲有3綱9目26科118種;野生中藥材有汶香附、柏子仁、酸棗仁、丹參、遠志、黃芩、柴胡、全蝎等450多種,年采集近200種;野生魚類有鰍魚、馬口魚等;水生植物有葦、蒲、荻等。
分為兩個大類,七個亞類。按亞類分:棕壤、潮棕壤,占可利用面積的13%,土層深厚,宜于耕種;棕壤性土,占31.7%;褐土性土,占17%,土層淺薄,宜發展林牧業;淋溶褐土,占15%,土層深厚,宜于耕種。褐土、潮褐土,占23%,宜于耕種。
原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自然植被率很小,且具有明顯的次生性質,除個別山地丘陵和溝谷中可見零星次生落葉、闊葉雜林外,主要是抗旱耐瘠的針葉樹種。大面積的是人工植被。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間進行的。膠東地區灶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墻上,兩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湯,然后燒香叩頭,把舊灶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谷草和雜糧,好給灶王喂馬。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山東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縣、博平等地卻是婦女率兒童焚香拜奠祀灶。舊灶燒了以后,有的把新灶當時貼上,有的則到除夕再貼,所以對聯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的詞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棗等,臨朐還用羊棗、柿餅,威海用糯米餅、小糖瓜,無棣、恩縣、博平、招遠、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是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所以成武等地稱此為“涂神口”,有的還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鍋灶門口粘上一小塊糖。也有的在灶門口抹點酒糟或酒,謂“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類外,有的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條,有的還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馬、灶雞,好讓灶王爺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祭祀之后,還要舉行歡送儀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邊磕頭一邊燒掉舊灶王像和一匹紙馬,同時老年人念念有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谷雜糧全帶來!蹦切┢惹行枰鷥河膭t念道:“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边@樣就算把灶王爺送走了。淄川、招遠等地在辭灶之后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卜吉兇。
辭灶后,據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后10日為陽宅亂歲,嫁娶無禁,F在農村還多在年底結婚。
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古代臘日沒有定期,到了晉代以后,都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為臘八。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于這天成道。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北宋東京(開封)各大寺廟都在這天舉行浴佛會,做七寶五味粥,這種粥叫臘八粥,又叫佛粥。后來民間也做臘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臘八粥,以贈百官。山東各地臘八日吃臘八粥極為普遍。德州的臘八粥用八種糧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棗,象征吉祥。臘八粥的棗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谷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著連年豐收。黃河口墾荒人家,家有新婦,臘八日用黃米、紅棗制糕,名為“吃碗糕”。即墨把臘八節作為農家的節日,據說取自“七人八谷”,是對谷的紀念。
臘八節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迸f時,鄒平等地的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才行辭退,臨走時,贈送幾個臘八糕。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于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后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面碗、紙張制成燈具,并以街巷為單位,制作特大紙船,紙扎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并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念佛經,佛師一邊念經,一邊朝臺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后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山東較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谷穗子,據說以五谷為馬,祭祀完畢后,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后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基地,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術新材料基地,境內有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魯中冶金礦山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部屬、省屬企業,裝機總容量4*30萬千瓦的萊城大電廠兩臺機組已相繼竣工,并投入發電。萊蕪市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萊蕪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被列入山東省六大重點示范園區。
2004年,*產業實現增加值16.93億元,比上年增長5.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1.42億元,增長24.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5.53億元,增長9.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7.5:63.2:29.3。
房地投資持續升溫
2004年全市完成房地產完成投資4.44億元,同比增長57.46%。施工面積61.63萬平方米,比2003年凈增長23.1萬平方米,增長60%,空置面積2.73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93萬平方米。
旅游業增勢強勁
2004年全市旅游人數達到194.29萬人,旅游收入達到5.15億元。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均創歷史新高。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74億元,同比增長4.31億元。種植業結構繼續向優質、高效型轉化,市場化特點更趨明顯,農產品貯存和加工能力提高,分別新增4.3萬噸、6.88萬噸。畜牧業發展迅速,全年完成產值8.03億元,同比增長10.85%,林果業產量下降,造林面積增加,漁業生產發展平穩,水產品總量達到8236噸。
萊蕪地處齊魯文化的交匯地帶,是齊魯文化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境內有保存較好、比秦代萬里長城還早400多年的齊長城;有產生“一鼓作氣”千古佳話的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勺之戰”遺址、齊魯夾谷會盟遺址;有底蘊深厚的礦冶歷史文化;有規模宏大、創意新穎的萊蕪戰役役紀念館,生動地再現著陳毅元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采。
萊蕪山水秀,風光秀美,自然旅游資源有山、水、林、洞、峽、潭、瀑、泉等,種類齊全,品味較高,極具開發潛力。到目前,全市有20多處旅游資源正在開發建設之中,已建成齊魯大峽谷旅游區(包括房干生態旅游區、天上人家王石門旅游區、黑龍潭景區、獨路林海草原游覽區)、雪野省級風景名勝區、棋山、華山省級森林公園和萊蕪戰役紀念館等二十處景區景點。其中房干生態旅游區和萊蕪戰役紀念館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
汪洋臺
汪洋臺原名釣魚臺,是一座古廟,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傳說當年姜太公曾在此垂釣,故得此名,F在,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汪洋臺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2年在吉山村村東發生了著名的吉山戰斗,日偽軍包圍了原泰山軍分區教導隊,在激戰中,我軍有263人壯烈犧牲,原泰山軍分區政委、地委書記汪洋同志也在此次戰斗中犧牲。該景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5年興建,主要有汪洋臺、展覽館、鐘效培烈士紀念碑等。每年的清明節,社會各界廣大群眾都到此掃墓,緬懷先烈。該景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5年興建,主要有汪洋臺、展覽館、鐘效培烈士紀念碑等。
朝陽洞
市區東40里處的承德縣侖子鄉三榆樹村有一石崖,高約200米,海拔720米。石崖上部有一巖洞,“石竇嵌空,橫貫山腹,曉日初升,光射石罅,隔山可見朝陽(府志)”,朝陽洞由此得名.朝陽洞又名蝙蝠洞,位于萊城南10公里處的仙人山陽、鳳凰山下,洞口向南.上有石仞陡壁,下臨千丈懸崖。洞內凹凸不平,洞徑崎嶇深邃,景色顯絕。洞前十百米長臺,護以鐵欄,左側有風巖石室,門前有明清名人碑刻和摩崖石刻,這里古樹參天,濃蔭遍地,十分雅潔。極目遠眺,四周重巒疊嶂,郁郁蔥蔥,腳下山路蜿蜒,撲面清風消暑,令人胸襟開闊,流連忘返。另有一洞,名曰伏龍洞。位于萊城北二里礦山中,又名狐洞,洞口朝北,洞內高低不平、深不可測,光線幽暗,空氣潮潤,陰森森、冷颼颼。逢陰雨之際,兩洞生云,南云北去,北云南來,兩云相連領空,陰陽相合,融為一體,即降甘霖,故稱二洞云連。
朝陽洞處山腰,有上下二洞,上洞稱“一洞”,下洞稱“二洞”。朝陽洞系指一洞而言,主洞全長65米,西口為入口,高2米;東口開闊,高4—5米,寬10余米,洞腑寬17米。東口外有一寬5米、長20米的自然平臺,平臺上有幾株古木,外沿疊砌花墻。主洞上下周圍分布大小巖洞百余,大者可建廟宇,小者只容一人棲身。朝陽洞建有道教寺廟一座,名博閱觀,康熙四十年(1701年)始建。正殿三間,供奉觀音、關帝和娘娘,娘娘像前立催生、送子。左配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堯、舜、禹),分別管賜福、赦罪、解厄。右配殿為三神殿,供奉火神、藥神、財神。
萊蕪戰役紀念館
萊蕪戰役紀念館座落于萊蕪市中心的黃山之上,占地4.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館名為遲浩田題寫。萊蕪戰役紀念館由革命烈士紀念塔、展覽館和全景畫館三大主體建筑構成,成“品”字布局。革命烈士紀念塔高19米,花崗石砌成,為全國100個重點紀念碑之一。展覽館設有5個展廳,展板面積700多平方米,館名為粟裕題寫。全景畫高17米,周長120米,地面塑形1100平方米,模擬音響、模擬自然光,設有電動旋轉看臺,融“聲、光、電、形”于一體,采取真空幻象,嚴格的視覺透視和局部夸張等手法,造成視覺上的逼真,能在有限的空間里給人造成無限的暇想。站在旋轉看臺上能使你仿佛置身于革命炮火連天、硝煙滾滾的戰火之中,給人以身臨其境和驚心動魄之感,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目前,這樣規模的全景畫館世界上只有十幾座,我國有4座。近年來,連續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級旅游區(點)。萊蕪戰役紀念館布局合理,建筑雄偉壯觀,環境優美,資料生動詳實,展出手段先進,是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游覽的理想陣地。
華山森林公園
華山森林公園位于萊蕪市西北部山區,屬于泰山支脈,距市區30多公里。公園總面積46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有大小山頭96座,其中海拔700米以上的25座。西部*點為香山,海拔918.7米,是全市海拔*山峰,東部*點為大山,海拔823米,F為國家森林公園。華山森林公園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干濕明顯。公園歷經多年封育,物種資源豐富。有喬木50科200多種,形成以常綠林為主的森林近40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7%,茂密的森林資源為各種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區內有分屬11目、29科的鳥類170種,7目、11科的獸類19種。林區內部小氣候特征明顯,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夏季涼爽是避暑休閑的理想之地。
華山森林公園分三個景區,分別是白龍潭景區、大舟院景區、永寧崮景區。白龍潭景區是萊蕪市著名景觀,自古有“八寶萊蕪縣,黑白二龍潭”之說。白龍潭山谷南北走向,峽谷一側石壁直立,松柏映襯,一側地勢緩平、寬闊,林木遮蔽,游憩空間良好,自然景色秀麗。以白龍潭三潭為中心景觀,以照壁山、天奇滑梯、龍潭珠串、白龍廟、觀龍亭、血脖子山、青年林為輔助景觀。大舟院景區位于大山陽坡,因區內留有沿山脈曲折起伏的石院墻,形似船形,故而得名。區內山勢陡峭,谷地幽深,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優雅,并有志公殿遺址、古樹名木相映襯。主要景點有:大舟院門、甜水泉、松林氧吧、層林盡染、志公殿、千年銀杏等。
齊魯大峽谷
旅游區規劃總面積27平方公里。該區現已開發了包括九龍大峽谷、九天大峽谷和九門大峽谷及周圍的森林、潭溪等資源。區內峽谷規模宏大,尤其是九龍、九天兩條大峽谷形成的“二龍戲珠”大峽谷,更是景觀奇特、氣勢壯觀,是山東乃至華東地區規模*峽谷群。區內峽谷和群山景觀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整個齊魯大峽谷旅游區包括房干生態景區、“天上人家”王石門景區、黑龍潭景區和獨路“林海草原”景區。
云臺山
云臺山又名龜山、龜寨山、聚圣寨,位于圣井鄉中部,海拔578米,距萊城15公里。遠望其山,似龜形,所以名龜山。因山有寨,明末士民多避亂于此,所以又名龜寨山、聚圣寨。因主峰頂為平臺,常有云霧繚繞山間,所以又名云臺山,F已開發的上山路有三條,分別在山的東南、西南和西北。山之陽的兩路,山勢陡峭,氣勢磅礴。東南路可乘車至中天門。西南路沿夾谷而上,經西紅門上山。山之陰的西北路,山勢平緩,谷深峪長。云臺山當地人稱小泰山,傳說山頂有泰山奶奶的行宮,所以山上一些廟宇、景點都是仿泰山修筑和命名。中天門是小憩的好地方,在此南眺,夾谷峪一覽無余,盡收眼底,兩面山勢磅礴,郁郁蔥蔥。一到春天,山上的梨花、桃花、柿子花、山楂花及各種花草相繼開放,姹紫嫣紅。特別是清明前后,漫山盛開一樹樹潔白的梨花,似皚皚白雪,覆蓋山坡;間或幾枝桃花吐艷,如殷殷胭脂點綴其間,景色十分迷人。秋到云臺山,滿山的紅葉,如紅星閃爍,點綴著蒼松翠柏。山頂遠望,泰萊平原,汶河西流,一覽無余。百丈崖下的鵓鴿樓水庫,那一汪碧水,似一塊綠色的寶石,瑩瑩閃爍。兩兩情人,劃船漫游;垂釣老翁,蹲坐四周,更增添了云臺山的風韻。
游云臺山不游和尚洞不成游也。一則此處風光獨特,別有洞天。二則是中共萊蕪縣委誕生地。從和尚洞處看云臺山,主峰像臥佛,東西各兩塊巨石,則酷似坐佛和立佛。此所謂“三佛斗法云臺山”。自然景觀融入美麗傳說,別有情趣。1932年秋,中共萊蕪縣委在此成立,21歲的劉仲瑩被選為縣委書記。從此揭開了萊蕪革命的新篇章。1991年7月,在和尚洞下建立了縣委成立舊址紀念碑。楊得志將軍題寫碑名:“紅旗飄萬代!痹婆_山已列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牛泉鎮黨委、政府在和尚洞對面立起劉仲瑩雕像。
清明時節,漫山的梨樹開出素素白花,像人們哀悼革命先烈的心境;◢徥龀傻募o念碑,像一面飄揚的紅旗,矗立在萬花叢中。云臺山北鄰面積達1000多畝的鵓鴿樓水庫(瑤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再向南2公里,是筆架山旅游景區—*王羲之碑林,形成了“兩山一水”的旅游格局。
雪野三峽景區
雪野三峽景區位于萊蕪市區北20公里處的邢家峪村,面積約8平方公里。區內旅游資源豐富,山體植被覆蓋率達60%以上,主要景觀有青龍峽、烏龍峽、老龍峽和天綠湖等。主要資源特色:一是區內峽深壑險,潭清水澈,樹茂林密,環境優雅,尤其是乘舟蕩漾在青山綠水之間,更使人心曠神怡;二是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飛禽走獸上百種,是開展科普教育的好去處;三是區內有數不清的象形石,各具形態,似人似獸,令人感嘆大自然造化之神奇。四是景區設有生活服務區,環境幽雅,安全衛生。飯店旁還設有云梯、轉傘、吊床、蹺蹺板等娛樂休閑設施。在這里,游客可以品山珍野味、賞生態美景,享娛樂健身之趣,實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景區東面緊鄰雪野湖,地處萊明路、仲臨路、普雪路的交匯點,其中萊明路從景區穿越,地理位置優越,可進入性強,交通便利。該景區建有10多處飯店,可一次性接待500多名游客。
萊蕪“十六大”發展的總體要求
在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堅強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進取,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在加快發展中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依法治市,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萊蕪“十六大”重大發展戰略
⑴實施科教興萊戰略,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推行素質教育,提高辦學水平;加快科技進步,提高創新能力;建立多元化體系,增加科技教育投入。
⑵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口重點產業、產品和骨干企業;經濟開拓國際市場,努力提高創匯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利
用外資的檔次和水平。⑶實施城市化戰略,增強城市輻射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提高城市規劃與管理水平;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
⑷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增強投入與產出意識,認真篩選論證項目;千方百計爭取項目,齊心合力建設項目;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籌集建設資金。
⑸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刂迫丝谠鲩L,提高人口素質;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提高生態保護水平;加大治水措施,緩解供求矛盾。
花椒
花椒自明代嘉慶年間即大量栽培,一直是萊蕪市境內栽培的主要干果樹之一,以牛泉、圣井、高莊、顏莊、苗山、常莊、茶葉口、腰關、上游等鄉鎮為主要產地,其他鄉鎮亦有零星栽植。品種有大紅袍、小椒子等。1997年,萊蕪被列為山東省花椒商品基地。
香腸
70年代以來,口鎮及所屬下水河等村,在國營香腸加工廠“順香齋”的影響帶動下,紛紛開辦香腸加工廠,使萊蕪這一名吃制造業更加興旺。目前,香腸加工廠有百余處,其中規模較大,經營較好的有全香齋、正香齋、玉香齋、盛香齋、錦香齋、聚香齋、源香齋、興香齋等。
生姜
萊蕪生姜種植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已盛行栽培,據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論語》、《齊民要術》、《說文》等古籍中均有記載。萊蕪生姜具有色澤金黃、油光鮮亮、塊大、皮簿、肉細、絲少、梨辣、味濃、營養成分高、耐貯藏、耐遠運等優良特點,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85年榮獲國家農業部優質產品獎,1960年全國“三辣”會議在萊蕪召開,被定為名貴產品,萊蕪姜已編入*農科院《*蔬菜優良品種》一書,1997年,我市萊城區被*特色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生姜之鄉”。萊蕪姜含淀粉8.88%,可溶性糖4.76%,粗蛋白9.68%,粗纖維素3.8%,揮發油0.25毫克/1百克,均高于全國其它品種姜。萊姜及其姜制品年外銷量達7500萬公斤,年出口姜芽2.15億支,在國內銷往二十九個省市,在國外主要銷往日本、東南亞、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年出口額1.37億元。萊蕪生姜用途廣泛,既是很好的佐料、調味品,也是很好的醫療保健品;可加工成姜芽、姜汁、姜粉、姜片、姜油、姜酒、姜飲等;既可生食,也可做餡、炒食等。故古人稱之為“蔬中拂土”。《本草綱目》中有“姜辛、微溫、無毒”,“除風邪寒熱、益脾胃、散風寒、止嘔吐、治反胃”等記載。姜沫、紅糖水熱服,是農村常用的治感冒、去寒解熱的驗方。民間廣泛流傳著“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說法。
大蒜
萊蕪栽培大蒜歷史悠久,一九三五年種植大蒜面積已達一千四百畝。目前,大蒜種植面積每年都在10萬畝以上,產量15萬噸。萊蕪大蒜以白皮質量*。白皮蒜又分為兩個品種,即“大白皮”和“四六瓣”。萊蕪白皮蒜的特點是:蒜瓣大,蒜頭蒜苔產量高,質細辣味香,抗寒力強,休眠期長,耐貯藏。一九六二年開始外調出口,在國際市場享有一定信譽。萊蕪大蒜遍及全市,暢銷國外和全國各地,深受中外顧客贊揚。
雞腿蔥
雞腿蔥又名流澗大蔥,因其蔥白粗大,狀如雞腿而名。產于太原市南郊區北格鎮流澗村。所以,也稱流澗大蔥。大蔥為百合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年完成營養生長,第二年完成生殖生長,它的食用部分為鱗莖和嫩葉。特點是:栽培容易,病蟲較少。適應性強,植株高大,可高達60多公分,蔥白長可達33多公分,蔥徑粗3公分左右。蔥白卷合緊密而堅實,肉質嫩脆辛辣味強,多嗅則使人流淚,用刀橫切鱗片自動燥開,耐貯存則品味不減,為烹飪提味之上等佐料。